第422章 办法

冗官、冗员,裁撤并不能解决问题,倒不是怕得罪人,而是李承乾觉得,李恪说的对,大唐还有很多地方,没有完全的实行汉化,还有很多地方缺少官吏。不仅如此,吐蕃、西突厥还没有攻灭,两个这么大的国家,又需要多少官吏呢?难道现在为了省点钱,把现成的官、吏裁掉,将来再召他们回来?

人的心都肉长的,现用现交,这么下头的行为,李承乾是不会做的,做君王是要有担待的。这点俸禄,朝廷又不是发不起。

当然,效率低下的问题,也不能忽略,精简三省六部九寺的官吏,提高办事效率,还是很必要的。而多余的官吏,李承乾想了一个办法,年老、多病者允许致仕;不称职、吏部考核不合格,予以淘汰;剩余的官吏统一编制,成立一个官员进修的部门,进一步学习律法、税法,甚至还有《括地志》学习各地的风貌、风俗。目的不言而喻,就是为了他们更能胜任新的职位。

当然,他们的待遇依旧,俸禄依旧,吏部铨叙官员,也会优先选用。贞观一朝的地方官员,有很多都已经年老了,吐故纳新,一代新人替旧人,才是正常的代谢。这要比直接裁汰,一刀切的办法,要有效的多。

而吏部统计的官吏中,年老、多病,不称职者多达两千余人。东北、西南配置齐全,还需要一千八百余人。一下子刨除近四千名官吏,占尽全国官吏的三分之一,一下子就瘦了下来。至于,那些年老、多病者,也是非常高兴,虽然他们失去了官职、权力,但却得到了一大笔致仕费,每年还能照常领着薪俸,回家含饴弄孙,好不快活!

唯一不满的,是那些不称职的官吏,他们是被朝廷革职的,有一些人屁股不干净,还要被三法司追责,狼狈的不得了。

可没办法,皇帝的意志至高无上,他不许任何人违背他的遗愿,哪怕是他的臣工。

........

大明宫-宣政殿内

李承乾与岑文本在对弈,君臣二人想谈甚欢。岑文本在辽东之之战中,劳累过甚,如果不是随军的刘神威调理得到,他这身老骨头怕是扔在那偏僻之地。可这一战,也让岑文本伤了元气,回朝之后便以特进的身份致仕了。这些年,也一直在调理身体,很少出门的。如果不是李承乾这次让人用辇去接他,老岑是不会离开的书房的。

“景仁公,你呀,就该多出来走走,整天窝在府里,早晚会憋病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