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却一而再,再而三的失算。
其实早在关东群雄拒绝和议,吴修等人被杀的时候,他和天子的争斗就已经失败了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只是一直不甘于认输罢了。
此刻不但自己治国的理念破空,而且天子还要逐渐替换儒家的地位,他自然是百感交集,五味杂陈。
卢植甚至想过,自己以司徒之尊,又有名动四海的名声,倒是可以振臂一呼,呼吁天下儒士共同抵制天子的这个治国之策。
但,那又不是他卢植能做出来的事情。
毕竟那样做,无异于背叛了天子。
刘辩看着卢植,眼中同样流露出深深的叹息:“卢师啊,您是了解朕的。
我并非对孝廉道德本身持有异议,孝廉之举,本是选拔贤才、弘扬美德之善政。
我所担忧的,是那些负责推举孝廉之人。
他们之中,有人心怀叵测,妄图通过推举孝廉来扩充自己的势力,将这一善政变为谋取私利的工具;
亦有人被别有用心之人蒙蔽欺骗,从而推举出一些徒有虚名、德不配位之人。
而那些为了成为孝廉而刻意为之的人,他们的行为已然背离了孝廉的初衷,使孝廉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荡然无存。
您是睿智之人,又非迂腐的儒士,何苦要在此事上如此执着呢?”
说实话,刘辩其实没必要说这些。
按照他现在的行事风格,也确实如卢植所说,卢植已经成为刘辩新政的绊脚石。
但是,刘辩难以忘怀的是,卢植当初,可是毫无保留的支持他,这个无关乎利益。
关乎的只是卢植个人的道德底线。
说句难听话,可能卢植是汉末最后一个有道德的人。
而刘辩觉得道德不应该被如此践踏。
对美好的追求本身是一方面,另一方面就是,卢植是唯一一个,没有基于利益考虑,而是基于道德考虑而支持他的人。
刘辩最不想做的事情,就是和卢植的决裂,这个已经和利益没有关系,关系的是刘辩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。
所以,此刻刘辩他的话语诚恳真挚,每一个字都发自肺腑,希望能打动卢植,让他理解自己的苦心。
卢植听闻此言,只是默默地跪在地上,一言不发。
他的面容沉静如水,可内心却如波涛汹涌的大海,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。
一方面,是对传统选才制度的坚持,那是他多年来所信奉的理念;
另一方面,是对刘辩观点的理解与认同,他深知刘辩所言并非毫无道理。
他陷入了两难的困境,不知该如何抉择。
当然,最关键的问题,情操是个人的选择,但利益却是集体的结果。
刘辩见状,继续耐心劝说道:“今朝以来,那些所谓的孝子难道还少么?
有的人为了博取名声,竟然在墓穴之中居住数年。
卢师,您想想,这种人一旦为官,真的能够为百姓谋福祉、有益于民生么?
他们的行为或许只是为了追求虚名,而并无真正的治国安邦之才,若让这样的人充斥朝堂,国家将何以堪?”
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这种不良现象的深深不满与忧虑,言辞恳切地向卢植阐述着自己的看法。
就在这时,蔡文姬忽然发出一声惊呼,那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显得格外突兀,瞬间打破了这凝重压抑的氛围。
众人急忙转头看去,只见那边原本醉倒的蔡邕忽然坐起身来,朝着旁边剧烈地呕吐起来。
所幸,早有准备的采女眼疾手快,迅速端起虎子(便器),小心翼翼地扶住蔡邕。
场面一时间有些混乱与狼狈,与之前的严肃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看到蔡邕那狼狈不堪的呕吐场景,卢植的眼中忽然涌起一阵酸涩,仿若一阵酸涩的潮水在眼眶中涌动。
他微微偏过头去,像是要努力隐藏眼中那复杂而深沉的情感,片刻后,他缓缓开口道:“陛下以为,臣之所坚持,仅仅是为了儒士之利吗?”
卢植的声音略显沙哑,仿若破旧的风箱在艰难拉动,其中又夹杂着一丝难以察觉的疲惫。
而那眼神,却如利箭般透着深深的质问,直直地看向刘辩。
这自然是一种行事的手段,为的就是加大你的内疚心,从而达成我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