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天晚间,雍正便驾临了永寿宫。而安陵容对此也心知肚明,想必此来也正是为了和亲之事。
于是她也不拐弯抹角,在晚膳时便主动提起:“臣妾今日初见那位公主,果然是清丽不凡,
更难得的是,骨子里的那股巾帼不让须眉的韧劲,瞧着就是个能办事的。”
雍正点头认同:“当初选中她,也正是看中这一点。她出身喜塔腊氏,乃包衣之家。
若不抓住此次机会,再过几年,怕也只能给富察家的小姐为奴为婢了。
如此改天换命的机缘,朕相信她和她的家族,也自会拼死抓住。”
之后他话锋一转,道出更深层的考量:“这也是朕为何不选那些大家族子女的原因。
她们自幼娇生惯养,缺乏韧性,送去和亲,怕是肉包子打狗 —— 有去无回。”
安陵容也顺势赞道:“皇上英明神武,能想到此处,也实乃大清之幸。”
雍正听后,微笑看向她:“这也多亏爱妃那日的提醒。想我皇家公主,自幼娇养,又怎能与这般女子相比?
换个角度想,这等改天换命的机会,怕是任谁都会珍惜。”
“皇上说的正是。而且臣妾今日与公主言谈,也见她颇有主见,想来绝非温室里的花朵。
况且皇上又抬了她全家的旗,她也向臣妾保证,定要为我大清立功。”
“她能有此心,是最好不过。朕经此一事也换位思考,若送去的不是皇家嫡公主,准噶尔那边想必也不会防备过甚。
以往和亲公主多是无子早逝,想来也与他们的防备有关。”
“正是如此。” 安陵容接过话头,“此次和亲的尔晴公主非皇室出身,反而不会让他们有这般顾忌。
她再凭心计手段站稳王妃之位,生下子嗣,往后大清边境或可暂息兵戈,也能让皇上缓一口气,算是造福百姓了。”
雍正笑道:“还是容儿慈悲,见不得百姓疾苦,才想出这般两全之策。”
“臣妾起初也怕好心办了坏事。” 安陵容坦诚道,“也是今日见了公主,才觉这个主意当真可行,也便放心了些。
而且臣妾已命人在公主嫁妆里多添药材、成药,以及金银美瓷。等准噶尔高层见了这些,想必也会动些心思。”
“而且......臣妾之所以请旨,把公主的和亲延到明年开春,其实也是在赌一个机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