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此加强皇权,强化了御史的监察职能,使监察工作能渗透到各个领域,淘汰了大批不称职的官员,还正式将“巡抚”职务制度化,解决了地方平级部门之间互不协调的问题。
公元 1427 年,朱瞻基下旨召回驻扎在安南(今越南)的明军,结束了明朝对安南的长期统治。在此之前,明朝在安南的统治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,耗费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成为明朝的一个沉重负担。朱瞻基的这一决策,使明朝得以从这一困境中解脱出来,集中精力处理国内事务。
公元 1428 年左右,朱瞻基通过重建兵员花名册等措施来整顿军事。严厉打击了军队中吃空饷以及军官侵吞士兵口粮等腐败现象。当朱瞻基左右大力整顿军事之时,张辅这位杰出的将领,早已在沙场征战多年,为明朝的稳定立下赫赫战功。
张辅,(1375 年—1449 年),河南祥符(今河南省开封市)人,乃河间王张玉之长子。
张辅早年便随父投身于靖难之役。公元 1399 年,燕王朱棣起兵,张辅父子跟随朱棣冲锋陷阵,屡立战功。在这场关乎皇位归属的战争中,张辅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军事才能。
朱棣登上帝位后,张辅因功被封为新城侯。
永乐四年(公元 1406 年),张辅以右副将军之职随成国公朱能征讨安南。在战争进程中,朱能不幸病逝,张辅毅然接任主帅。他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,率领大军接连攻克多邦城、东都、西都等重要城池。其战术运用精妙,军队纪律严明,令敌军闻风丧胆,叛军纷纷归顺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次年,即公元 1407 年,张辅展现出坚定的决心和高超的战略智慧,成功擒获安南叛乱者黎季牦父子,一举将安南城池全部收归朝廷。此次胜利意义重大,不仅稳定了明朝在该地区的统治,还彰显了明朝的国威。张辅因这一赫赫战功被封为英国公,并被赐予世袭诰券,这是对他功绩的高度认可和荣耀褒奖。
永乐七年(公元 1409 年)至永乐十三年(公元 1415 年)期间,交趾地区叛乱频发。张辅三次临危受命,平定交趾叛乱。他深入了解当地地形和敌军情况,制定出针对性的战略。明朝军队一次次击败叛军,巩固了明朝在交趾地区的统治。
张辅还注重巩固边防,增设卫所,留兵驻守。他精心部署防御工事,合理安排兵力,使得交趾地区的防御体系更加完善。这些卫所不仅有效地抵御了外部的侵扰,还为当地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。
张辅多次跟随明成祖朱棣亲征漠北。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出色的军事智慧,为明军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。他准确判断敌军动向,灵活调整战术,与其他将领密切配合,一次次击退蒙古军队的进攻。
仁宗继位后,张辅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。他改掌中军都督府事务,被封为太师。不久后,张辅掌管经筵事务,监修实录,展现出他不仅在军事上有卓越才能,在文化和历史方面也有着深厚的造诣。
宣德元年(公元 1426 年),汉王朱高煦谋反。张辅毫不犹豫地随明宣宗出征,为平定叛乱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宣德四年(公元 1429 年),张辅被解除兵权。明宣宗朱瞻基出于对中央集权和朝廷内部权力架构调整的需要,对一些手握重权的将领进行权力的重新分配。
虽然张辅被解除了兵权,但朝廷为表尊重,加授他特进光禄大夫、左柱国等荣誉职位。
正统十四年(公元 1449 年),张辅随英宗亲征瓦剌叛乱。此次出征遭遇了土木堡之变,明军遭受重创,张辅也在这场战役中英勇阵亡,享年七十五岁。
次年,即公元 1450 年,张辅被追封为定兴王,谥号忠烈。这一荣誉充分肯定了他一生的功绩和忠诚。
《明史》对张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:“张辅性情刚毅有胆识,治军严谨,军令之严明仿佛山岳,三次平定安南,威名远扬。历任四朝为官,与帝室联姻,行事小心谨慎,辅佐政务。着有《张辅集》,今已亡佚。《皇明经世文编》辑有《定兴忠烈王集》。二十余年中,海内外局势稳定,张辅是重要的功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