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棣指挥炮兵部队对瓦剌军进行火力压制,打乱其阵型。一举击溃瓦剌军。瓦剌部首领马哈木遭受重创,瓦剌部的势力被大大削弱。
朱棣第二次亲征蒙古之后于公元1417 年,在西北设立了哈密卫。哈密卫是明朝在西域地区设置的一个军事机构和行政单位。
哈密位于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,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。明朝设置哈密卫,旨在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控,维护西北地区的稳定与安全。
哈密卫的设立,有利于明朝对西域地区的贸易往来进行管理和监督,同时,它也保障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交通顺畅,为明朝的边疆治理和国家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朱棣 62 岁,第三次亲征蒙古,公元 1422 年。
这次亲征,朱棣面临蒙古部落的阿鲁台部行踪不定,难以捉摸,导致明军多次追击都未能成功捕捉到其主力进行决战。而且补给线漫长,后勤保障面临巨大压力。
朱棣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果断的决策,积极调整策略,解决了部分补给问题。
他采用分兵多路的办法,试图寻找敌军主力,但最终还是未能与阿鲁台部展开大规模的正面交锋。敌方的阿鲁台部实力仍存,且善于游击战术,总是避免与明军正面对抗。
小主,
此次新征对其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,巩固了明朝在北方边境的防御态势,暂时保障了边境的相对安宁。
朱棣 63 岁,第四次亲征蒙古,公元 1423 年。
这次亲征情报不准确,导致明军多次行动扑空,浪费了不少兵力和时间。军队长途跋涉,将士们疲惫不堪。朱棣通过及时调整行军路线和加强情报收集工作,努力应对这些难题。敌方的阿鲁台部依旧采取避战策略,避免与明军主力进行决战。
朱棣在 64 岁时,于公元 1424 年展开了第五次亲征蒙古的征程。
这次亲征的区域大致在今蒙古高原一带。这里的环境极为恶劣,狂风时常席卷着漫天的沙尘,天地间一片昏黄,行军路途异常遥远,补给线漫长且脆弱,物资运输困难重重,士兵们在漫长的征途中疲惫至极。
蒙古的一些部落势力相对比较分散。行踪诡秘,常常利用恶劣的环境和复杂的地形躲避明军的追击,避免与明军进行大规模的正面决战。此次亲征未能达成预期效果,明军未能给予蒙古部落决定性的打击。
朱棣在亲征回师途中,由于长期征战的劳累,加上恶劣环境对身体的侵蚀,积劳成疾,最终不幸病逝。结束了他22年的执政生涯,享年 64 岁。他的离去,为这次充满波折的亲征画上了令人惋惜的句号。
朱棣五次亲征蒙古,保障了一段时间边疆百姓的安宁,朱棣年过半百,依然怀着对国家的深沉责任和强烈使命感,多次亲赴战场。统一全国领土不可分割,这种精神永刻民族血液,给子孙后代树立了一个丰碑。
回顾朱棣一生,他原本无缘皇位,当时皇位传予其弟。但他不满其弟政权。凭着身为塞王,手握重兵,具备非凡的才能和雄心登上皇位。
他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。积极削藩,以加强中央集权。主持编纂《永乐大典》,这部巨作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最全最大古代百科全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