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39章 伏击打援

“等什么?等救援?”

“再说一遍,没有救援,等着他们来打!”桂卿回头,意味深长地说:“想明白了吗?”

陈滨在请求“先下手为强”的时候,就已经想明白了,他脸色有些难看,试探地回答:“伏击打援?”

伏击打援,就是占据敌人的阵地,等待敌人前来救援,自己一边在半路截杀,具体可以参考《亮剑》里面的“山崎小鬼子大队”与李云龙的战例。

桂卿点点头,不错,两千多“荡寇军”,外加沿途收拢的一千多润州大营士兵,就是诱饵,他们的作用,就是吸引距离最近的吴越水军!

“臣记得,润州大营是有凌波军的,为何不直接进攻西京湾?”

桂卿叹口气:“因为,船不够。”

太湖与长江确实联通,可确实又不是长江,龙翔军、鄱阳水军、洪州水军再能打,总不能扛着战船来到太湖。

润州大营(凌波军)的三百多艘战船,费了老大劲,才运送到太湖,宜兴、无锡两处,虽然也造了二百多艘战船,但要比起吴越在太湖上的“总吨位”,差得远了。

已经探明的是,西京湾有一百多艘战船,军力三千左右,可吴江湾、三山岛、西山港这三个水师屯兵,至少上千艘,从大型楼船到单人疑船,应有尽有。

毫不夸张地说,如果吴越沿湖三州(苏州、湖州、秀州)将内河的船只调出来,可以覆盖整个太湖水面!

“这么说,水师如同鸡肋?长洲已占,林都督(林仁肇)何必执着于凌波军!”

陈滨有些不满,他是觉得,林仁肇这么干,是为了自己的功劳。本来嘛,天雄军一马当先,拿下了第一个地盘,功劳就不算小了,还非要让凌波军露脸不可?

桂卿安抚:“战略既定,你我奉命执行就是了,马崇义想必已经赶到通渔湾,吴越水军敢来,必然遭到半渡而击。”

陈滨听了这句话,不由担忧地向东南看去,那里,就是繁华的苏州城,逃出去的唐山都士兵,应该已经搬救兵了。

桂卿分析的不错,但不够全面,他也只是以为,凌波军数量有限,不可能全面出击,却没想到,凌波军压根没动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在“闪击长洲”(唐山都、清平都)的同时,宜兴的唐军也开始了“攀岩模式”,李景达、郑彦华、齐象、苏淮的四路人马,合计三万余人,分批翻越武夷山脉(太湖余脉)。

当然,如此大规模的行动,李景达不是毫无准备,他事先准备了不少小船,从宜兴下湖,船上插满了大唐国旗,准备好擂鼓、火把,约定寅时一刻,开始出发,向长兴、湖州水域“暴漏行踪”,吸引吴越水军以及岸基驻军的注意力。

这也意味着,三万大军,要在四个小时之内,翻越四十多里的山路,为了保证攻击效果,郑彦华身先士卒,带领从湖南撤下来的“山地师”打头阵。

计划是挺好,就是时间、空间上实在无法对称!

郑彦华爬了三分之二的山地,翻过是石桥岭、牛角山、笔架山、父子岭,眼看在翻过一道山梁(麒麟山),接下来就是一马平川,长兴城池再望,转头一看,吓了一身冷汗。

一方面,自己的队伍,拖拖拉拉,在山路上绵延十余里,虽然已经严格控制照明火把、灯笼的数量,可远远看去,还是太显眼了!